一、项目背景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全国“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”。上海市被确定为实验点。
1、项目研究主旨:通过实施该项目,进一步贯彻、落实教育部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的精神,提高全国幼儿园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专业化水平。
2、项目起始时间: 2006年3月在北京全面启动该项目,计划历时五年。同年6月,上海市 “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”正式启动。
3、本市实验区:经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批准,确定虹口区、静安区、普陀区为国家该项目在上海的实验区。三个区共有16个幼儿园成为项目的实验园。
4、本市项目组成人员:本市成立了项目专家组,成员由市教委基教处、市教研室、市教科院、华师大学前教育系以及特级教师等组成。三个实验区项目负责人均为区教育局局长。市教研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、实施活动。
二、项目中期评估的简况
1、评估目的:上海市“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”项目启动以来,在市专家组的引领下,各实验区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。为了全面了解三个实验区项目实施情况,并以点带面,推动本市“园本教研”的深入开展,切实提升每一个幼儿园、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,特对三个实验区进行了中期评估活动。
2、评估时间:2008年10月14、21、28日,分别在三个实验区进行。
3、参评人员:评估活动分别由市教委基教处何幼华、朱蕾及市教研室林德芳老师主持。项目组专家李季湄、华爱华、叶雁虹、傅坚敏、徐则民老师等做了现场点评。项目三个实验区的行政领导、教研员以及园长和教师们参加了活动。此外,全市各区县幼教科长及分管“园本教研”工作的教研员等出席了本次评估活动。
4、评估形式:实验区项目汇报和经验交流(教育局局长、教研员、实验园园长、教研组长等介绍区域推进经验);实验区幼儿园进行现场教研展示;专家点评。
三、项目开展的主要成效
实验区的主要经验:
1、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,推进力度大,举措实
各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。三个区的教育局局长亲自担任项目组组长,并提供经费保障。如,普陀区教育局,2007年至今,共投入7036万元用于园舍建设和设施设备改造,330万元装备基层幼儿园信息技术设备,564万元用于培养学前教育骨干教师,10万元用于本项目经费。为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、开展项目研究、实施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支撑。
2、教育学院提供专业支持,指导服务到位,重视经验的总结与推广
实验区的教育学院从区域推进的层面,关注示范园、一级园,更重视指导二级园,在推进园本教研过程中,通过研训一体、以点带面的方式,关心普通园所,力求“一个幼儿园都不能少”。如,静安区教育学院将园本教研纳入教师职务培训学分管理制度,鼓励该区每个幼儿园围绕园本课程,紧扣教研问题,自主而规范化地开展园本研修。目前该区幼儿园正式报批并实施的研修项目达92项。
3、重视园本教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,以制度规范和保障园本教研的有序开展
各实验区对区域推进“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”项目的工作目标、基本要求、组织实施、活动形式、职责分工等作出了明确规定,对规范和保障园本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,建立体现园本特色的教研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。比如,普陀区的优秀教研组评比机制、园本教研经验分享机制、幼儿园教研活动视导机制、考核评估机制等。又如,虹口区形成了中心教研制,分片走访制,期末培训制,赛后分享制,课题转化制,基地负责制等,纵横交错的教研网络制度保障了园本教研的有序、有效开展。
4、项目研究聚焦内涵发展,立足于寻常教研,探索实践园本教研的有效性
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,各实验区在探索园本教研的目标、内容、手段、方法的基础上,注重园本教研有效性的探索,切实提高园长、教研组长自身的专业智慧。如,虹口区分别从园长及教研组长的特点出发,为园长设置了“本区课程管理与园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思考”等12个系列专题培训。为教研组长确立了“教研组计划编制是组长一个人的事吗”等14个研讨话题。通过讨论答疑、案例解析、模拟实践、观摩分析、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研训方式提高园长和教研组长的专业引领能力,并带动本园教师的专业内涵发展。
全市各区县的主要成效:
1、中期评估会议之后,全市各区县也在区域内积极开展园本教研问题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。如,浦东新区,在冰厂田幼儿园组织了园本教研现场会。徐汇区在紫薇实验幼儿园也进行了全区园本教研经验分享活动等。
2、各区县结合区域特点,形成了43篇区域推进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经验论文,已由市教研室推荐到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,与全国进行交流与分享。
3、市教研室组织的市“园本教研中心组”聚焦园本教研的质量,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,进行了系列的现场研究和专题研讨,并将研究成果辐射全市。
4、在园本教研项目实施中,将试验区的阶段成果、研究动态及各区县的推进情况,以简报形式与全市各区县共享。目前已编辑了二十期简报发送到各区县。
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幼特教研究部 二O0九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