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加加 分享多多——闵行区本学期第三次电子书包研讨活动

发布时间: 2016-05-19 14:27:36   发布者:沈君丽   浏览次数:

    电子书包项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知识传递,影响着课堂教学,影响着学习生活,影响着教研团队及教研文化。那么网络化的教学到底“联”什么?“加”什么?又“分享”了什么?

    近日,闵行区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电子书包项目在申莘小学举行了主题为“互联加加、分享多多” 研讨活动,近20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活动。申莘小学展示了两节语文课例,呈现了“互联加加、分享多多”教学研究的轨迹和成果,使参与磨课的教师、与会听课的同行,课堂学习的学生一起享受过程,分享经验,传递智慧,收获多多。

课堂教学:共建共享资源包 有声有色助表达

    汪旸老师执教了三年级语文《南极风光》。她将纳米盒技术融进生字教学。课前,通过网络学生预学生字,初步掌握字的音、形、义。课中,学生们再一次打开纳米盒着力一起解决:字形——个性化看动画——解决笔顺;字音——个性化跟读——纠正音准;字义——个性化查询——掌握含义。个性化的点读点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,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。在她课中,她还三次运用师生共建共享资源学习包, 南极风光资源包自主欣赏美丽奇特的冰川图片,帮助理解“晶莹剔透”含义,有效对接视觉感受到词语理解的迁移;个性化欣赏感悟“绚丽夺目”,感受视觉冲击与语意表达;欣赏南极光独有现象充分联想,自然生成“有的……,有的……,有的像……”比喻句,使学生在可视化图像视频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。
    陈叶红老师执教了五年级语文《高山流水》。课前,通过网络,学生们将课文朗读上传到Aischool上一起分享交流。课中,打开录音资源反馈,交流和评价,引导学生字字音准,句句通顺,停顿恰当。古文中的字义与白话文中的字义有些有明显差别,为了解课前学习情况,她借助学习平台下发即时测试练习,当堂检查,当场反馈,即时指导。创造性复述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。课上,学生人手一机当堂录音、上传到平台分享。在反馈和分享中,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好提升。

汇报点评:教研、学习方式变化大 新媒体促课堂转型

    申莘小学项目主管朱桂华老师作了“互联加加,分享多多”的主题汇报,阐述了人和人互联,终端和终端互联,知识和知识互联,教学环节之间互联,使人、技术和互联网有机融合,使人与人学习关系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,使“无处不在”的学习成为可能,使学习方式变革成为可能。

    分享一:学校教研内容和方式明显变化,研究点聚焦到互联课堂的设计,怎样设计满足学生需求,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,使学习效益最大化;聚焦到新媒体手段无痕化融入,在课前磨课过程中,教研员们与学校团队一起磨课,设计教学环节,采用新媒体手段和形式达成教学目标,这种一起研一起出谋划策,潜移默化地带动教研组组员进步。

    分享二:学习方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,被动接受的学习被主动积极的学习替代。个性化学习的社区型学习(主题任务师生、生生课前讨论交流、评价和资源共建共学),利用软件的个性化点读点写式学习,资源共享式学习,先学再练后议式学习,无痕化对接每一个教学环节,使学生的学习感知、感悟、理解、习得、运用自然获得,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,而是自主建构的快乐过程。

    分享三:特级教师、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杨献荣老师指出,申小的两堂语文课既体现了新媒体新手段的特色,语文课堂教学转型,又体现了学科教学的特点,有较浓的语文味,是两堂技术和教学完美结合的语文课,给区域语文教学打开了新思路。 

    活动之后,区电子书包项目中心组召开了会议,就数字化学习模式梳理、共同体活动推进等进行了相关工作布置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摄影、供稿:申莘小学 闵行区教育学院技术中心

我来说两句
评   分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
 
(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评论列表
已有 0 条评论(查看更多评论)